【團團報導】品味,是展現自己之必要
問喜事國際時尚集團執行長馮亞敏關於「品味」的問題,可說是再理所當然不過了。因為這兩個字,不僅是她身上散 發出的強烈特質,更是她一路開展事業的基礎。
馮亞敏創業的故事,在台灣時尚界稱得上是一則傳奇。從小喜歡美術和畫畫,16歲時,她考進復興美工雕塑科,開始 從雕塑過程中,細膩感受人體線條和服裝輪廓間的關係。出社會後,第一份工作在宏廣卡通公司畫動畫,後來進入芝麻 百貨(中興百貨前身)負責櫥窗陳列,各種新鮮、實驗性高的設計概念,立刻引發話題。年紀輕輕的她24歲就升上主管 ,一肩擔當起不少一線精品的商品開發和採購。
儘管敢拼、敢衝、有想法,不過,和設計師宋毅結婚後,馮亞敏事實上當了7年的全職家庭主婦。直到1996年,她到 英國旅遊時,偶然注意到CAMPER品牌,對它的創意設計與舒適度大為驚豔,隔年更大膽以一份毛筆寫的企畫書拿下代理 權,「代理女王」才正式邁出開疆闢土的步伐。
如今,喜事國際旗下代理的國際精品、設計師品牌已陸續超過70個,而馮亞敏在2007年成立的「團團」複合式精品( TUANTUAN multi-brand shop),結合服裝、藝術與空間設計,讓原創品牌能盡情發揮本色,又提供便利的一次性購足服 務,更開拓了時尚領域的新經營模式。
一進馮亞敏的辦公室,馬上看見一隻掛滿飾品的白色大熊,架上擺滿玩具熊和公仔,當中還穿插著可愛的洋娃娃。而 另一端,則是整整齊齊、一字排開的檔案盒部隊。理性和感性穿插的氛圍,就像現在馮亞敏多樣的角色一般──她是嚴 格要求細節的魔鬼CEO、是每年穿梭於各大時裝週與國際品牌平起平坐的評論與觀察家、是設計師們亟欲合作的對象,也 是目光如炬,善於從服裝中解讀人性的心理學家。
專業固然重要,品味更能為自己加分。在美感經濟當道的年代,已經不會有人再懷疑這一點。而翻開馮亞敏的字典, 她又是如何在這一頁上做出註解?
Q在時尚產業擔任CEO,用人時,妳會特別考慮他的品味嗎?
A品味絕對和一個人的生活經歷息息相關。有人曾經問我,會不會管公司員工的穿著,我說我當然會在意,因為我的 眼睛本來就對這些很敏感,但我內心清楚知道:穿衣戴帽,個人所好。所以我不會「管」員工穿什麼,而是他在這個領 域工作,若是我無法感染他,讓他開始了解時尚,這是我的問題,不是他的問題。
我希望員工的穿著能夠呼應他的內心世界,也能在工作場域中呈現他自己。如果穿著跟他的內心世界不符,只是追求 流行,超出能力範圍,沒有一致性,讓別人認不出來又記不得,對我來說,這也不叫品味。
要是一個人能力強、但品味sense比較弱,另一個卻正好相反,妳會怎麼選擇?
當然選能力強的(笑)。
品味要靠時間和環境來養成,我必須先懂得欣賞人家,先看出來他為什麼這樣穿。至於時間和環境這兩樣,則是他進 來後,我可以提供的。
妳自己最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建立對品味的涉獵?
我想是家庭教育,耳濡目染。小時候,我的衣服都是媽媽做的,拍照懂得擺姿勢,如果看到路邊賣好看的鞋,還會抓 著要媽媽買給我。我媽媽會把家裡布置得很漂亮,沙發套、窗簾的色彩都用心搭配,到現在,我腦海中的畫面都很鮮明 。回想起來,我很小就接觸和美有關的各種事物,後來加入女童軍而不是美術班,除了它的團體氛圍外,漂亮制服也是 吸引我的理由之一。
但說到開始有自己的品味,是工作之後。有陣子我很喜歡CHANEL、ARMANI之類的精品品牌,出國會特地去買。可是有 一次在羅馬,我見到別人穿同樣的衣服,在她身上長度剛好到臀圍,我卻會穿到臀下。加上我先生是設計師,穿得很文 青、休閒,我發現我在他旁邊,總是顯得很老氣,讓我意識到這個問題。
一直到後來,我碰到Martin Margiela(編按:比利時服裝設計師馬丁.馬吉拉,自創品牌為Maison Martin Margiela,去年改名為Maison Margiela)和川久保玲(編按:Comme des Garcons設計師),他們的設計都和前衛藝術 有關,又可以自己組合搭配,正好和我從小對藝術的學習與愛好呼應,所以我開始常穿他們的衣服。這一點,我要感謝 我先生,跟站在你旁邊的人配不配,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提醒和影響(笑)。
精品品牌有屬於它的檔次和門檻,有時候不到那個年紀,穿不出它的味道。常常我們因為買得起就買了,但是沒有想 到,其實它不見得適合你。
不過,對一般人來說,在培養品味之初,可能還是得先從選擇或透過某個品牌開始。這個階段,妳會給什麼建議?
先分析自己。
出社會之後,應該可以大概知道「自己是誰」了。我的個性內向、外向?騎車上班還是坐車上班?預算有多少?工作 環境怎麼樣?自己喜歡怎麼穿?再從中去規劃要買什麼、該怎麼買。比如結論是需要西裝,那就花點時間去看看每個品 牌的故事,了解它的訴求,這樣一步步分析下來,自然知道怎麼投資;如果只是隨便逛、隨便買,當然走錯的機率就比 較大。
有一次,我參加台灣重要的藝文界活動,看到台上站的每個都是名人,但他們的穿著卻讓我忍不住想:這到底是怎麼 回事?包括後來我去進修EMBA,跟很多企業家老闆一起上課時,也有同樣的感受。其實,你怎麼穿衣服,也是你影響團 隊的一種方式,不管經營管理多厲害,難道不能用點時間study(研究)一下嗎?那會讓你更有說服力。
換句話說,品味的建立,關鍵在肯不肯做功課,倒不在口袋夠不夠深?
光用金錢是不可能堆積出品味的。你可以在預算內思考要怎麼投資,它可以帶來什麼有形無形的價值,比如提升士氣 或是談成一門生意,但是品味絕對不是靠盲目的追逐。
在時尚界,妳最欣賞誰對品味的實踐?
川久保玲和Karl Lagerfeld(編按:CHANEL創意總監卡爾.拉格斐)。不管是作品或個人,他們都找到表現自己的方 式,在流行產業自成一格,就像標誌一樣。
對一般人來說,大多數時候會選擇和環境融合,不敢把自我的張力拉得太大,甚至有時會因此感到困擾,但我真的覺 得不需要,一個人應該把握機會,強烈表現自己。因為時間有限,尤其在我的行業,時間走得更快,如果不能好好地把 自己表現出來,等於在浪費每一天。
每天晚上,我會先想好隔天出門穿什麼,早上一起床,想到有件漂亮的衣服在等我,不是很開心嗎?這種感覺很重要 ,如果沒有想過,人就會隨便。
最後,對於什麼是「有品味」跟「好品味」,妳會怎麼下註腳?
有品味是真正認識自己,是內在的表達;好品味則是外在的呈現。認識自己之後,你必須知道身處的環境,會遇見什 麼人,關乎生活的一切,好品味才會展露出來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馮亞敏快問快答
.看人第一眼先看哪裡
眼神。看真不真誠。
‧對別人的穿著會先看哪裡
線條。看對方懂不懂得掌握自己的身體。
‧上班族在有限預算下,最能展現品味的服裝投資
白襯衫。對展現專業和親切感都很有幫助。做足功課,不用迷信國外品牌,國內品牌也有很好的品質。
‧若想培養品味,建議讀者立刻可做的事
先回家翻翻衣櫃、鞋櫃,很久沒穿的衣服、鞋子,就整理一下空出來吧,否則會一直活在過去中,沒辦法往前走。衣 櫃裡寧可只有10件代表你的衣服,這樣想refresh自己時很容易,也不要塞滿很久不穿的100件。在衣櫃中鑽不出來,人 生也無法前進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【小檔案】
馮亞敏
喜事國際時尚集團執行長
1997年創辦喜事國際時尚集團,陸續代理世界3大時尚精品集團(法國 LVMH、法國 KERING、義大利DIESEL)及西班 牙與日本等 70個當紅設計師品牌,並於2007年成立「團團」複合式精品,發展出雙向經營模式。馮亞敏是文化創意人、 時尚評論與生活美學家,擁有新加坡國立大學EMBA 高層管理碩士學位。最新著作為《精準的奢華:台灣時尚教母馮亞敏的品味經營學》
文章來源:http://goo.gl/oqBJWU (Cheers雜誌 )
文字:盧智芳
圖片來源:廖祐瑲